Passive House Window

首页 >> 国家政策 >>辽宁省 >> 《辽宁省绿色建筑条例》2019年2月1日起施行
详细内容

《辽宁省绿色建筑条例》2019年2月1日起施行

《辽宁省绿色建筑条例》已由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18年11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9年2月1日起施行。

32.webp.jpg

 

鼓励绿色建筑采用装配式、低能耗建筑等技术要求进行建设。绿色建筑项目试点示范: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住宅小区、可再生能源、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全装修建筑、既有建筑改造、绿色抗震农房以及其他类绿色建筑项目; 建设、购买、运营绿色建筑实行下列扶持政策:因采用墙体保温技术增加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核算和不动产登记的建筑面积。


辽宁省绿色建筑条例(草案)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规划、建设、运营、改造以及对绿色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和引导激励等活动。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应当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绿色建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进行定期考核。

  省、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下一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绿色建筑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结果报本级人民政府,并通报下一级人民政府。

  第四条  省、市、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绿色建筑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化、教育、科技、民政、财政、人社、国土资源、环保、交通、农业、水利、林业、文化、卫生计生、税务、工商、质监、统计、金融业、机关事务管理、物价等有关部门,依法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绿色建筑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绿色建筑监督管理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住房城乡建设、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编制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并依法安排绿色建筑资金,用于支持绿色建筑发展。

  第六条  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和宣传教育,促进绿色建筑技术进步与创新。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绿色建筑相关知识纳入相关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内容,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对在绿色建筑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协调工业和信息化、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等有关部门,加强对应用在绿色建筑上的材料和设备的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八条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编制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内容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第九条  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新建民用建筑(农民自建住宅除外),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应当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并采用一种及以上可再生能源技术。

  鼓励其他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

  第十条  新建民用建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应当包含绿色建筑等级要求,明确工程选用绿色建筑技术以及投资、节能减排效益评价等内容。

  投资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文件应当载明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第十一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土地出让提供的规划条件中明确对绿地、建筑采光、日照间距、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等方面的绿色建筑要求。

  第十二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公告中,明示该地块绿色建筑等级、装配式建筑建造和住宅全装修等控制性指标要求,并纳入土地出让合同。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公示绿色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等信息。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售楼现场明示绿色建筑等级及主要技术指标等信息,并在商品房买卖合同和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中载明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信息和设施设备的保修期限、保护要求的内容。

  第十四条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提供绿色建筑专篇。项目选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施设备应符合绿色建筑要求。

  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应当安装建筑用能、用水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

  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和非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进行民用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

  第十五条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报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不得出具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证书;施工图设计文件未备案的,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

  第十六条  施工单位应当编制绿色建筑专项施工方案,并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施工。

  对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的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门窗、供暖制冷系统、照明设备、非传统水源利用设施、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节水器具等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施设备,不得使用。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中采取降低施工能耗、水耗,减少废弃物排放、减少噪声污染和防治扬尘等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措施。防治扬尘所需费用纳入工程造价。

  第十七条  监理单位应当编制绿色建筑专项监理方案,应当对施工单位是否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施工实施监理。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应当委托符合资质条件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对进入施工现场的节能材料、设备等进行见证取样检测和进行建筑外墙节能构造现场实体检验、建筑外窗气密性现场实体检测、建筑设备工程系统节能性检测等。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当依法开展检测、检验和能效测评工作,不得出具虚假的节能检测、建筑能效测评报告。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应当及时组织绿色建筑专项验收,未进行绿色建筑专项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不予备案。

  第二十条 鼓励商品住房按照全装修成品住房的要求建设。

  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应当按照全装修成品住房的要求建设。全装修成品住房使用的装修材料,应当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

第三章  运营与改造

  第二十一条  绿色建筑的运营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节能、节水、室内外环境维护等管理制度完备;

  (二)节能、节水和建筑用能、用水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等设施设备运行正常;

  (三)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电梯等设备的自动监控系统运行正常,记录完整;

  (四)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等污染物达标排放;

  (五)分类收集生活垃圾,规范设置垃圾收集容器。

  第二十二条  公共建筑和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实施物业管理的居住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应当确定具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人员或者委托专业服务单位,负责共用节能、节水和环境等设施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第二十三条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民用建筑能耗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评价分析,建立民用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

  建筑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者其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对调查统计工作予以配合,定期将建筑能耗情况报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第二十四条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应当安装分类分项(电耗量、水耗量、供热消耗量、燃气消耗量等)用能计量装置,并与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联网,实时上传建筑能耗数据。

  建筑物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者受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保证分类分项计量装置正常运行,并负责维护管理。

  第二十五条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建筑能源审计制度,依法对高能耗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能源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

  高能耗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应当按照审计结果进行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二十六条  实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电耗)限额管理制度,对超限额用能(用电)的,征收超标准耗能加价费,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七条  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推动既有民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改造。国家机关办公建筑、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应当先行改造。

  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既有民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改造。

第四章  技术与应用

  第二十八条  绿色建筑的建设应当推广应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雨水收集、余热利用、中水回用、热回收利用和生物质能、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能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

  缺水地区在进行各类建筑物和建筑小区建设时,其总体规划设计应当包括污水、废水、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中水设施建设的内容。

  适合建设中水回用设施的工程项目,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套建设中水设施。中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第二十九条  城市、镇规划区内绿色建筑,应当按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和相关标准开发地下空间。鼓励城市相邻地块地下空间互连互通。

  城市、镇规划区应当结合实际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立体交通和雨水综合利用等系统。

  已建成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电力、通信、供水等相关管线应当进入管廊。

  第三十条  城市、镇规划区内土地开发应当推广低影响开发模式,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鼓励新建绿色建筑按照国家、省有关标准建立雨水收集系统。

  新建绿色建筑的景观用水、绿化用水、道路冲洗用水、洗车用水等应当优先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

  新建绿色建筑应当选用节水器具,场地排水管网建设应当采用雨污分流技术。

  第三十一条  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绿色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禁止使用落后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

  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并及时更新绿色建筑推广使用、限制使用、禁止使用目录,并及时发布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的淘汰技术与产品目录。

  鼓励绿色建筑技术的持有者和相关产品的生产者自愿申请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的认定与推广。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应当优先采用绿色建筑认定与推广的技术及产品。

  第三十二条  鼓励绿色建筑采用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等技术要求进行建设。

  应用一种及以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绿色建筑,应当与建筑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绿色建筑附属停车场或者停车库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配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第三十三条  省、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广新型节能砌体材料、保温材料、预拌混凝土、建筑节能玻璃、陶瓷砖、卫生陶瓷、预拌砂浆等绿色建材的应用,实行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制度。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应当优先使用绿色建材。

  绿色建筑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优先选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和新型墙体材料。

  鼓励绿色建筑的基础垫层、围墙、管井、管沟、挡土坡以及市政道路的路基垫层等工程部位和绿色建筑项目范围内的道路、地面停车场等使用再生建筑材料。

  第三十四条  鼓励农村绿色建筑采用乡土材料和传统工艺,推广应用建筑墙体保温和太阳能光热、光伏等技术。

  第三十五条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其他公共建筑应当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鼓励绿色建筑在规划、勘察、设计、生产、施工、装修、造价、运行维护全过程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与装配式建筑管理模式的融合,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

  第三十六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编制装配式建筑相关配套标准。推行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强化装配式建筑设计对部品部件生产、安装施工、装饰装修等环节的统筹。强化建筑材料标准、部品部件标准、工程建设标准之间的衔接。

  第三十七条  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住宅小区。

第五章  引导与激励

  第三十八条  省、市、县人民政府安排绿色建筑资金,应当重点用于下列领域:

  (一)绿色建筑科研开发、课题研究、标准制定等工作;

  (二)绿色建筑技术、工艺、材料、设备、产品研发与推广;

  (三)相关绿色建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研发机构建设;

  (四)既有建筑围护结构和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

  (五)绿色建筑宣传教育培训;

  (六)绿色建筑项目试点示范: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住宅小区、可再生能源、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全装修建筑、既有建筑改造、绿色抗震农房以及其他类绿色建筑项目;

  (七)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的奖励。

  第三十九条  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研究开发绿色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发列入科技规划,促进绿色建筑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绿色建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研发机构建设。

  省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先进、适用的绿色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纳入本省建设工程材料和设备的推广使用目录。

  第四十条  建设、购买、运营绿色建筑实行下列扶持政策:

  (一)因采用墙体保温技术增加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核算和不动产登记的建筑面积;

  (二)采用地源热泵技术等清洁能源利用技术供暖制冷的居住建筑,供暖系统用电可以执行居民峰谷平分时电价,制冷系统用电可以执行大工业电价;

  (三)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应用项目可以依法从低制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

  (四)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的,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可以上浮百分之二十,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可适当降低。

  商品住房采用预售方式销售的,前款第四项规定的绿色建筑等级以节能审查意见为依据确定。

  第四十一条  应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民用建筑,在核算建筑能耗时,其常规能源替代量抵扣相应的能耗量。

  鼓励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大型商场、交通站场等单位在其建筑屋面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核算公共建筑能耗时,该建筑自身光伏发电量可以抵扣其建筑能耗量。

  第四十二条  鼓励利用建筑的外立面、结构层、屋面进行立体绿化。新建民用建筑实施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的,可以折算为附属绿地面积。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绿色建筑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未包含绿色建筑等级要求,未明确工程选用绿色建筑技术以及投资、节能减排效益评价等内容,出具的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文件未载明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二)土地出让提供的规划条件中未对绿地、建筑采光、日照间距、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等设施配套方面提出绿色建筑要求;

  (三)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公告中,未明示该地块绿色建筑等级、装配式建筑建造和住宅全装修等控制性要求或者未纳入土地出让合同。

  (四)对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大型公共建筑,未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的;

  (五) 其他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行为。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信息作虚假宣传的,由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建设单位未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公示绿色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等信息的;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未在售楼现场明示绿色建筑等级及主要技术指标等信息,且在商品房买卖合同和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中没有载明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信息和设施设备的保修期限、保护要求的内容的。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设计单位未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并提供绿色建筑专篇,或者在项目中选用不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施设备的,由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颁发资质证书的部门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未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的,或者为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出具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证书的,由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三万元罚款,并记入信用档案。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施工单位未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施工的,或者使用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的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门窗、供暖制冷系统、照明设备、非传统水源利用设施、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节水器具等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施设备的,由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项目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颁发资质证书的部门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监理单位未按照规定编制绿色建筑专项监理方案,或者未对施工单位是否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施工实施监理的,由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建设单位未进行绿色建筑专项验收或者对验收不合格的建筑项目备案的,由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民用建筑项目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按照其规定予以处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全部使用财政资金的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的办公建筑,适用本条例关于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规定。

  第五十二条  鼓励民用建筑以外的其他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要求进行建设。

  第五十三条  本条例自2019年2月1日起施行。



PASSIVE HOUSE WINDOW SYSTEM
德国PURAL被动窗系统

北京伍迪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7-2020京ICP备17021465号-1

扫码关注公众号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010-83495205
---------------
18518457531
- 客服
新浪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信
技术支持: 北京千真市场营销策划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seo seo